贊助商鏈接 |
597苗木網2012年2月7日最新資訊: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提出了新形勢下推動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戰(zhàn)略及思路。但幾個月來,發(fā)現在出現的文化發(fā)展狀況中尚存不全面乃至曲解之處,主要表示在多元文化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及籌劃上更多地集中在文藝演出上,不少省市的文化創(chuàng)意戰(zhàn)略中竟用文藝等同文化;某些大中城市提出口號,要當好文化改革的排頭兵,要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但縱觀其戰(zhàn)略至少未將鄉(xiāng)村設計融入其中;中國現有幾大城市舉辦的設計節(jié)上,具有創(chuàng)意和文化內涵的建筑設計很少涉入,甚至有些地方竟錯誤地認為這又將給中國帶來一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假古董”建設又有苗頭,以致圓明園復建討論又提上議程…面對如此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上的新問題,認為有必要站在國家文化大發(fā)展的整體層面去解讀建筑文化與創(chuàng)意設計的地位與作為,不如此中國建筑設計與文化建設就將失去自信和話語權。
2011年12月8日~9日在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論壇暨中國文物學會保守建筑園林委員會第17屆年會”上,眾多專家結合中國建筑文化的世界地位、建筑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及觀點。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霽翔以“20世紀遺產的搶救性保護”為題發(fā)表論述,論及國內外關注20世紀遺產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后,特別強調了國家倡議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當下,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更有當代建筑文化意義。中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在發(fā)言中引用了列寧的話“紀念偉大節(jié)日,應注意尚未完成的任務上”列舉了當前在城鎮(zhèn)化建設上文化及歷史信息遭破壞的現實,嚴肅地批評了國內局部鄉(xiāng)村要復建“古董”作法,指出要從實質上理解“六中全會”內涵,全面恢復已成歷史遺跡的項目及違反《文物維護法》種種建設行為,同樣是國恥紀念地”就不該再有“維護性破壞”行為,因為記住羞恥比懷念輝煌更重要,這些都是六中全會”給國人留下的精神,不可曲解。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歷史所孫大章研究員認為,紀念梁思成績要學習他精神。梁思成作為優(yōu)秀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建筑文化觀始終圍繞社會、普惠公眾,所以在理解中國文化大發(fā)展時要有高度,要自覺將梁思成的建筑思想與文化現象融合在一起,不可錯誤及低層次地理解為“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局面就是文藝大發(fā)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朱光亞教授在發(fā)言中說,中國文化歷史上早已切入營造研究。中國建筑文化的奠基者朱啟鈐先生及其1929年成立的中國營造學社從一開始即包括著廣博的人文類文化視野,既關注有形的物質遺產,亦不舍棄無形的文化遺產;既立足于國家的遺產維護,又將這遺產納入到中國文化與文化復興的種種實踐中。2011年中央提出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思路下,重審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從高處著眼、從細致入手的開放而又縝密的研究路線和方略,對于當今開展有目的專業(yè)化的文化建設同樣意義深遠。這里尤其要說明的之所以中國建筑文化要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只源于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迫切需求,更來自于鄉(xiāng)村文化與建筑遺產研究與保護的傳承、發(fā)展東方之路的需求。因此,由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獲得的文化啟示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言:梁思成先生早在興辦東北大學建筑系時就強調建筑文化,并不止一次地表達中國文化建設的企盼。自己不只是舊文化的批判繼承者,也是新文化探索的積極推動者。所以,溫故會知新,迎接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不可能脫離建筑文化。同樣,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更不能沒有建筑學人的偉大志向及其作品、思想的東方意韻。
文化部原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蒙先生在北京的文化與記憶》一文中說“文化、文史都是一個積累和記憶的過程,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化”文中,列舉的大量北京城的記憶都有鄉(xiāng)村變化問題,都有胡同及四合院作為背景。這個文史記憶中,建筑的載體作用十分明顯。現如今,各類鄉(xiāng)村文化展涌現,但那些斑駁影像中的文化建筑顯影尤其令人關注,任何再崇高的文化理念,也要落實到鄉(xiāng)村現象、鄉(xiāng)村生活中。其中,具有外鄉(xiāng)文化的建筑令人難以忘懷,建筑在這里幾乎成為檢驗鄉(xiāng)村文化的標志。當下,很難設想一個城市、街區(qū)、社區(qū)的文化建設優(yōu)與劣,可以拋開建筑文化不提。中國保守建筑的毀滅與消失雖是舊話重提,但應再提及。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雖有些保守優(yōu)秀建筑已納入搶救和保護名錄,但城鎮(zhèn)化的推土機仍在蕩滌著它這里不只有自然損壞及災害損毀,還有維修過度乃至翻新錯誤,更有地產開發(fā)拆毀、城中村改造拆毀、鄉(xiāng)村建設破壞拆毀等情況,突出地表現了鄉(xiāng)村管理者缺少文化自覺及文化維護意識。據衛(wèi)星觀測,北京有四成文化遺產蕩然無存;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539座受保護的四合院已拆掉200座。再從當代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筑設計的一系列作品看,6~7成的設計作品屬模仿和“復制”一直在想,為何政府及學術界一再倡導“自主創(chuàng)新”而設計界就不好好響應呢?原本,個性是設計的第一生命,為什么至今有那么多青年學子仍舊認為設計是西方的中國根本就沒有設計呢?今天的中國設計界怎么了本該因5000年文明而自豪,為什么缺少了文化自信,一定要讓大批外國建筑師(不少二、三流設計者)占據中國的鄉(xiāng)村市場呢?認為,單就建筑設計這方面看,宿命式地被處于落后文化的國人,不應自卑自賤、自暴自棄,要在引進并借鑒西方設計師的文化時,亮出中國建筑師文化的底氣來。中國的梁思成、劉敦楨、童寯、楊廷寶、貝聿銘等無疑令國人驕傲,更在世界建筑界有一席之地。2011年12月初,杭州訪問程泰寧院士。以其近10年來的多個國內博物館設計,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中國建筑現代化的30年跨越,其“立足此時、立足此地、立足自己”建筑精神的一種深刻表述。一席話令我感觸很深,從中更悟到建筑文化的特殊使命:每一次設計過程都應該是一次從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我也許會離思想文化遠些,但回過頭來會發(fā)現建筑與人文正在面前。這恰恰是中國建筑設計文化要面向公眾、深入現場、服務社會大文化的真諦。
以為,要真正讓建筑文化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獨具魅力并發(fā)揮作用,要關注建筑文化遺產的現實發(fā)展,如:
當然,肩負中國建筑文化傳承使命并非僅僅如此,還有大量工作要深化,其中熔鑄建筑的批評之魂是學術界、媒體界應著力改進的這不僅僅因為客觀公正是建筑文化批評的安身立命之本,更在于只有評論之公允、視角之獨特,才有中國文化的正確導向之聲,才有作品評價的話語權及公眾的真正回饋,也才有文化大發(fā)展、建筑創(chuàng)作之繁榮。仙客來的養(yǎng)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