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網
當前位置: 597苗木網 » 行業(yè)資訊 » 時事新聞 » 正文

建筑文化獨具使命 中國文化大發(fā)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2-02-07 15:03:29 更新時間:2012-02-07 15:10:50   瀏覽次數:7650
597苗木網2012年2月7日最新資訊: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提出了新形勢下推動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戰(zhàn)略及
贊助商鏈接

  597苗木網2012年2月7日最新資訊: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提出了新形勢下推動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戰(zhàn)略及思路。但幾個月來,發(fā)現在出現的文化發(fā)展狀況中尚存不全面乃至曲解之處,主要表示在多元文化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及籌劃上更多地集中在文藝演出上,不少省市的文化創(chuàng)意戰(zhàn)略中竟用文藝等同文化;某些大中城市提出口號,要當好文化改革的排頭兵,要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但縱觀其戰(zhàn)略至少未將鄉(xiāng)村設計融入其中;中國現有幾大城市舉辦的設計節(jié)上,具有創(chuàng)意和文化內涵的建筑設計很少涉入,甚至有些地方竟錯誤地認為這又將給中國帶來一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假古董”建設又有苗頭,以致圓明園復建討論又提上議程…面對如此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上的新問題,認為有必要站在國家文化大發(fā)展的整體層面去解讀建筑文化與創(chuàng)意設計的地位與作為,不如此中國建筑設計與文化建設就將失去自信和話語權。 

由紀念梁思成110周年學術活動獲得的啟示

2011年12月8日~9日在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論壇暨中國文物學會保守建筑園林委員會第17屆年會”上,眾多專家結合中國建筑文化的世界地位、建筑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及觀點。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霽翔以“20世紀遺產的搶救性保護”為題發(fā)表論述,論及國內外關注20世紀遺產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后,特別強調了國家倡議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當下,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更有當代建筑文化意義。中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在發(fā)言中引用了列寧的話“紀念偉大節(jié)日,應注意尚未完成的任務上”列舉了當前在城鎮(zhèn)化建設上文化及歷史信息遭破壞的現實,嚴肅地批評了國內局部鄉(xiāng)村要復建“古董”作法,指出要從實質上理解“六中全會”內涵,全面恢復已成歷史遺跡的項目及違反《文物維護法》種種建設行為,同樣是國恥紀念地”就不該再有“維護性破壞”行為,因為記住羞恥比懷念輝煌更重要,這些都是六中全會”給國人留下的精神,不可曲解。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歷史所孫大章研究員認為,紀念梁思成績要學習他精神。梁思成作為優(yōu)秀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建筑文化觀始終圍繞社會、普惠公眾,所以在理解中國文化大發(fā)展時要有高度,要自覺將梁思成的建筑思想與文化現象融合在一起,不可錯誤及低層次地理解為“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局面就是文藝大發(fā)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朱光亞教授在發(fā)言中說,中國文化歷史上早已切入營造研究。中國建筑文化的奠基者朱啟鈐先生及其1929年成立的中國營造學社從一開始即包括著廣博的人文類文化視野,既關注有形的物質遺產,亦不舍棄無形的文化遺產;既立足于國家的遺產維護,又將這遺產納入到中國文化與文化復興的種種實踐中。2011年中央提出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思路下,重審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從高處著眼、從細致入手的開放而又縝密的研究路線和方略,對于當今開展有目的專業(yè)化的文化建設同樣意義深遠。這里尤其要說明的之所以中國建筑文化要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只源于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迫切需求,更來自于鄉(xiāng)村文化與建筑遺產研究與保護的傳承、發(fā)展東方之路的需求。因此,由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獲得的文化啟示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言:梁思成先生早在興辦東北大學建筑系時就強調建筑文化,并不止一次地表達中國文化建設的企盼。自己不只是舊文化的批判繼承者,也是新文化探索的積極推動者。所以,溫故會知新,迎接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不可能脫離建筑文化。同樣,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更不能沒有建筑學人的偉大志向及其作品、思想的東方意韻。 

為什么中國文化大發(fā)展體系中建筑文化獨具魅力

文化部原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蒙先生在北京的文化與記憶》一文中說“文化、文史都是一個積累和記憶的過程,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化”文中,列舉的大量北京城的記憶都有鄉(xiāng)村變化問題,都有胡同及四合院作為背景。這個文史記憶中,建筑的載體作用十分明顯。現如今,各類鄉(xiāng)村文化展涌現,但那些斑駁影像中的文化建筑顯影尤其令人關注,任何再崇高的文化理念,也要落實到鄉(xiāng)村現象、鄉(xiāng)村生活中。其中,具有外鄉(xiāng)文化的建筑令人難以忘懷,建筑在這里幾乎成為檢驗鄉(xiāng)村文化的標志。當下,很難設想一個城市、街區(qū)、社區(qū)的文化建設優(yōu)與劣,可以拋開建筑文化不提。中國保守建筑的毀滅與消失雖是舊話重提,但應再提及。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雖有些保守優(yōu)秀建筑已納入搶救和保護名錄,但城鎮(zhèn)化的推土機仍在蕩滌著它這里不只有自然損壞及災害損毀,還有維修過度乃至翻新錯誤,更有地產開發(fā)拆毀、城中村改造拆毀、鄉(xiāng)村建設破壞拆毀等情況,突出地表現了鄉(xiāng)村管理者缺少文化自覺及文化維護意識。據衛(wèi)星觀測,北京有四成文化遺產蕩然無存;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539座受保護的四合院已拆掉200座。再從當代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筑設計的一系列作品看,6~7成的設計作品屬模仿和“復制”一直在想,為何政府及學術界一再倡導“自主創(chuàng)新”而設計界就不好好響應呢?原本,個性是設計的第一生命,為什么至今有那么多青年學子仍舊認為設計是西方的中國根本就沒有設計呢?今天的中國設計界怎么了本該因5000年文明而自豪,為什么缺少了文化自信,一定要讓大批外國建筑師(不少二、三流設計者)占據中國的鄉(xiāng)村市場呢?認為,單就建筑設計這方面看,宿命式地被處于落后文化的國人,不應自卑自賤、自暴自棄,要在引進并借鑒西方設計師的文化時,亮出中國建筑師文化的底氣來。中國的梁思成、劉敦楨、童寯、楊廷寶、貝聿銘等無疑令國人驕傲,更在世界建筑界有一席之地。2011年12月初,杭州訪問程泰寧院士。以其近10年來的多個國內博物館設計,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中國建筑現代化的30年跨越,其“立足此時、立足此地、立足自己”建筑精神的一種深刻表述。一席話令我感觸很深,從中更悟到建筑文化的特殊使命:每一次設計過程都應該是一次從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我也許會離思想文化遠些,但回過頭來會發(fā)現建筑與人文正在面前。這恰恰是中國建筑設計文化要面向公眾、深入現場、服務社會大文化的真諦。 

以為,要真正讓建筑文化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獨具魅力并發(fā)揮作用,要關注建筑文化遺產的現實發(fā)展,如: 

一、要展示華夏文明的建筑發(fā)現與文化。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現今的星空,要向那些懷抱夢想、不懈探索的中外文化先輩致敬:從張衡按赤道黃道設計出渾天儀,哥白尼、伽利略們用簡陋的望遠鏡躲在修道院里觀察星夜以及終于發(fā)現幾十年造訪一次地球的彗星。同樣,中國歷史上的建筑大家如李誡的營造法式》反映了1112世紀中國工程圖學的科學成績。宋代為我國古代工程制圖發(fā)展的全盛期,營造法式》各卷內容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所云:營造法式》三十四卷,宋李誡奉敕撰,原本顛舛失次…從現在看來,李誡及其《營造法式》體現了建筑師和圖學家的人文素質,反映了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殊途同歸。清代建筑世家“樣式雷”家族在世界建筑史及科技史中的不朽地位更不該忘記。 

二、要培養(yǎng)中國建筑文化的公眾修養(yǎng)。吳良鏞院士從提高全社會的建筑理論修養(yǎng)方面強調,中國有輝煌的建筑文化遺產,但理論“富礦”尚待發(fā)掘和提煉;中國迄今還未揭示出如李約瑟所指出的中國設計理念的高度條理性、結構性、分析性和綜合性;要相信并供認中國建筑文化對于世界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過程終將是大有作為的對此,傅熹年院士強調,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采取在平面上展開的院落式布置,并形成獨特的建筑體系;研究建筑文化遺產其意義至少體現在兩方面:既是中華民族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證明,又是代表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建筑文化保守的載體,有助于建筑事業(yè)在當前的世界化”大潮中努力堅持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據此要改變“記錄”工程附屬效果的觀念,并建議使之納入制度。 

三、要營造中國建筑文化傳達體系。歷史地看,中國流傳下來的建筑著作鳳毛麟角:隋代的宇文愷建洛陽等,其功甚偉,但可惜記錄有限;宋代的營造法式》雖是官書,其中包括已失傳的喻皓《木經》能解讀一些古建筑構造的密碼,但畢竟不算是一部理論性著作;明代《園冶》雖屬罕見的園林、建筑著作,還對建筑、繪畫、文學都有一定借鑒意義,可終究不夠充沛;古代建筑世家“樣式雷”研究整理以及20世紀30年代以來朱啟鈐及其中國營造學社的功力之《哲匠錄》都有中國古建筑奇巧富麗之贊語,可缺乏系統性,也難免掛一漏萬。所以,加大力度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搶救式研究、整體式測繪、圖文并茂的系統化整理出版已成為一種必然的抉擇,出版?zhèn)鬟_更應成為古代及近現代建筑研究與修復技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就此,可從建筑文化遺產維護與傳承視角建言:凡經工程修復的古建筑、設計建造的新作品都要為歷史留下痕跡,這種印記不只僅是工程演講,更要納入圖文并茂、有分析及創(chuàng)意設計的國家文化遺產出版體系之中。 

四、要拓展中國建筑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研究建筑文化即建筑與人的生存實踐、生存經驗及與自然的關系,尋找到可認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這里不只有建筑師的文化守望,更有來自公眾的建筑文化學習之企盼。要提高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的國際影響力,必需大力推進觀念創(chuàng)新、科學創(chuàng)新、展示方法創(chuàng)新、傳達手段創(chuàng)新、維護和繼承方式創(chuàng)新等。中國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遺產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重在要具備有交叉科學研究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的視野。從基礎學科上看,建筑文化是兼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文化分支,跨文化建筑傳達與文化傳達學理論的共同基礎是建筑固有的文化性。因此,跨地域的建筑文化遺產傳達的國際影響力,重在處置好“國際化與本土化”議題,重在找尋到商業(yè)與消費性、娛樂與文化教育性、流行與通俗性、復制與模式化等大眾文化的認知點。因為,沒有來自中外公眾的理解與認知,有深度且真正帶來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傳承是很難做到反之,缺乏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筑文化遺產傳承就一定是有愧于歷史和時代的 

五、要賦予中國建筑文化的科學之思。文化地理學認為研究文化必需考慮文化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及空間演化等問題;文化地理學著眼于文化,尤其重視文化現象的擴散與變化,從空間和時間的正面掌握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即歷史及地理背景下的文化研究。無論是何種文化擴散及傳播方式,都強化深入了傳達模式即建筑文化遺產源地及傳播區(qū)域、建筑文化遺產傳達途徑與終止點以及中國建筑文化遺產與國外建筑文化遺產的相互影響及演化形態(tài)。更進一步,建筑文化地理學還要完成建筑史學與文化地理學的綜合交叉研究,比方涉及建筑考古學、建筑景觀學、建筑美學、建筑藝術設計史等方面,對歷史和當下都極具啟發(fā)意義。翻閱2010年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維護與傳承的史書”作為踐行者,感動發(fā)展之快、傾聽真摯聲音之后,更應豎起信念值得堅守的可貴精神。聚光燈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日新月異,但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城鎮(zhèn)大發(fā)展之亢奮是需要診斷的常言道:人無信不立。更以為,沒有方向的奔跑是難得幸福的面對整個社會及城鎮(zhèn)化大發(fā)展的現狀,文化遺產維護及堅守是城鄉(xiāng)可繼續(xù)發(fā)展極需的一種文化狀態(tài),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志存高遠的發(fā)展希望,培養(yǎng)一批獨樹一幟、有膽有識建筑文化傳承人(研究者、管理者、評論家、媒體人、出版者)殊途同歸。 

當然,肩負中國建筑文化傳承使命并非僅僅如此,還有大量工作要深化,其中熔鑄建筑的批評之魂是學術界、媒體界應著力改進的這不僅僅因為客觀公正是建筑文化批評的安身立命之本,更在于只有評論之公允、視角之獨特,才有中國文化的正確導向之聲,才有作品評價的話語權及公眾的真正回饋,也才有文化大發(fā)展、建筑創(chuàng)作之繁榮。仙客來的養(yǎng)殖方法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百度搜藏
 
 
[ 行業(yè)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苗木行業(yè)圖文推薦
苗木行業(yè)新聞推薦
贊助商鏈接
苗木花木類新聞點擊排行榜
新聞特別推薦
 
 
APP應用權限 | 聯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 匯款方式 | 付費會員 | 廣告介紹 | 網站介紹 | 版權隱私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留言 | 廣告服務
597苗木網是中國專業(yè)的苗木網站,每天更新最新苗木求購信息, 綠化苗木價格, 最新苗木供應信息和最新苗木資訊
ICP備案號:魯ICP備19004792號 1魯公網安備 37068502000062號
copyright @ 597苗木網 2019-2026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9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