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崇明區(qū)港沿鎮(zhèn)園藝村,為“園藝”而生,因“園藝”而興。經過半個多世紀發(fā)展,這里成為造型瓜子黃楊的重要原產地,享有“中國瓜子黃楊之鄉(xiāng)”的美譽。2018年6月,園藝村入圍上海首批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名單。
如今,園藝村通過整治人居環(huán)境、修復河道生態(tài)、重塑農宅風貌、發(fā)展以“黃楊”為主題的文旅產業(yè),一幅“白墻青瓦坡屋頂,林水相依滿庭芳”的生態(tài)島村居圖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個蛻變是如何實現的呢?
延續(xù)與花木的不解之緣
園藝村里的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黃楊樹的傳統,房前屋后一片綠瑩瑩。每棵樹上都掛著二維碼標簽,拿出掃一掃,就能知道它的樹齡、價格、主人信息和聯系方式。它們姿態(tài)古雅、虬結盤繞,在高手云集的園藝村,熟練修剪、綁扎造型的手藝人不在少數。
走進村民茅錦昌家中,一片郁郁蔥蔥的黃楊包圍著造型秀麗、色彩和諧的二層小樓。今年67歲的茅錦昌正在園中為黃楊樹造型,澆水、除草、修剪一氣呵成。
茅錦昌原來是一名貨車司機,與黃楊結緣要從1981年說起。那年,他買了100棵黃楊苗,開始種植黃楊,從此以后就再沒中斷過這一興趣愛好。當時的茅錦昌肯定沒有想到,這100棵樹中賣出的第一棵樹就賺了8000元。于是,2015年,茅錦昌擴大了自家的黃楊種植面積。他發(fā)現,種樹不僅能帶來樂趣,還能生出“致富經”。“我家里種了4畝黃楊,一年能賣20多萬元吧。村里人都種黃楊,我們家還不算大戶呢。”他笑著說。
村干部告訴記者,園藝村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后,全村黃楊的品質和價錢都有提高,特別是價格,提高了10%。目前,園藝村800戶村民中,有85%的農戶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其中樹齡在10年以上的瓜子黃楊數萬株,年產值達數千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加入到黃楊產業(yè)的鄰鎮(zhèn)種植戶也越來越多,輻射的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5000畝。如此,黃楊種植不單是園藝村的形象符號,也是港沿鎮(zhèn)乃至崇明區(qū)提升知名度的利器。為了進一步打響崇明黃楊品牌,港沿鎮(zhèn)在去年分別完成了“崇明島黃楊”商標和“崇明黃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工作,大幅提高了本土黃楊的市場影響力。
新平臺打破“提籃叫賣”
“咫尺黃楊樹,婆娑枝干重。葉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龍。”元代古詩如是描述黃楊生長緩慢、四季青翠、枝干遒勁的特點,這也是黃楊在現代城市綠化中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園藝村從事黃楊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如今已是長三角乃至全國黃楊樁材的主要生產地。
然而,村子雖因黃楊聲名遠播,黃楊營銷卻是“各賣各家”。借著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的東風,村里的黃楊產業(yè)“老樹發(fā)新枝”,有了新變化。
怎么讓黃楊產業(yè)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協作”?2019年下半年,港沿鎮(zhèn)成立黃楊協會,成為會員的種植戶能聆聽專家講授黃楊造型技術訣竅,跟著本市和外省市專家學習造型黃楊盆景制作,大家深切感受到“有組織真好”。港沿鎮(zhèn)還搭建黃楊交易線上線下平臺,并組織種植戶參展盆景、園林展銷會,讓園藝村的黃楊交易變“提籃叫賣”為“雙向聯結”。
為了進一步拓寬園藝村黃楊產業(yè)發(fā)展之路,港沿鎮(zhèn)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黃楊種植區(qū)合作,加強育苗研究,優(yōu)化栽培技術,探索木雕根雕技藝,挖掘藥用價值,延長黃楊產業(yè)鏈。例如,上海植物園與港沿鎮(zhèn)構建起溝通互助的橋梁,將海派盆景技藝與崇明特色樹種黃楊相結合,把文化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有效提升黃楊技術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花博會機遇來到家門口
與日漸興旺的黃楊產業(yè)相比,園藝村的村容村貌一度是“短板”。近年來,全村上下齊心,清算環(huán)境舊賬,讓園藝村“變壯”的同時也“變美”了: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墻青瓦,輔以極富鄉(xiāng)村氣息的墻畫、竹籬笆,羨煞旁人;家門口的躍進河通過生態(tài)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潔,河道兩側還新建親水平臺,河道顏值進一步提升;家門口的出行道路以柏油替代水泥重新鋪筑,并增添路燈,村民出行更為便捷。
為配合村里環(huán)境整治和改善,不少村民甘愿做出犧牲:原本種在家門口河岸邊的黃楊樹搬回自留地里;亂堆放柴草的地方“還”給村里建起景觀小品。大家深知,畢竟做生意看門面,環(huán)境好了,回頭客也會多些。
眼下,生活在這片好風景里的人們,正緊鑼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今年5月將在崇明舉行,園藝村的黃楊被選為重點推廣的特色花木,“靜若青綠圖,動似綠浪涌”的盛景靜候八方來客。村民們看到了點亮品牌的新契機,人與生態(tài)互相成就,未來的日子注定會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