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海南最早摸清植物資源家底
據了解,海南熱帶植物資源一直備受植物專家的喜愛和關注,很早就有中外的植物專家前來考察、采集標本。因此,海南的維管束植物資源家底是在全國最早調查清楚的,而1961年出版的,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陳煥鏞主編的《海南植物志》第一卷,也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專著。
1919年,陳煥鏞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回國后,受哈佛大學的委托,赴海南島五指山地區(qū)采集植物標本,他在島上工作了10個月,發(fā)現了不少新植物,采集到了幾百號珍貴的植物標本,隨后又用數十年的精力,收集、整理海南植物資源及其分布情況,并編撰出版了《海南植物志》。這本專著收錄海南維管束植物3500種,隸屬259科1347屬,有88個特有種。
隨后,隨著海南植物資源進一步調查深入,不斷有植物專家豐富海南的植物資源庫。1994年,吳德鄰主編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記載海南植物3930種,其中栽培種有539種,特有種491種。2000年,我省知名植物學家鐘義教授將自己一生對海南植物研究的結果收錄到《海南百科叢書》中,公布海南維管束植物4800種,特有種571種。
外來植物引進加快應引起重視
近幾年來,在海南開展的各種生物考察中,不斷有植物新紀錄和新種發(fā)現,而且隨著經濟發(fā)展和進一步開放,也不斷有新的植物引種入海南。
楊小波多年對海南植物調查研究和系統(tǒng)整理各種植物資料的基礎上,再次刷新了海南植物資源記錄。他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我省共記錄有維管束植物約5200種,其中,野外自然生長3900多種,栽培種約1300種,3900多種野生植物里鄉(xiāng)土樹種又占9成以上。這些鄉(xiāng)土樹種中,有很多兼具生態(tài)、景觀和經濟價值等多種功能,比如無患子科、樟科、殼斗科、木蘭科、龍腦香科、蝶形花科的植物等,它們通過采種、人工育苗,可以大規(guī)模種植,是“綠化寶島”的重要種子。
楊小波的這一最新研究結果也表明,近幾年,我省引進外來植物的速度加快。他告訴記者,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海南就大規(guī)模、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外來植物,建省以后,引種植物的步伐加快,并且從以前追求快生豐產的樹種,轉變到近十年來,追求高檔昂貴的城市園林樹種。楊小波分析,目前,海南引進外來植物主要有三種情況,即:熱帶經濟作物的引進,林業(yè)種植和城市園林建設的需要,還有南繁育種的情況。
“外來植物引種速度加快這一現象,應引起重視。”楊小波說,外來植物,尤其是入侵植物,逃逸為野生后,容易在自然界搶占、擠壓海南本土植物的生長空間,比如飛機草、微甘菊、杉樹等一些外來植物,已經出現在我省一些自然保護區(qū)的熱帶雨林里。初步統(tǒng)計,我省目前有40多種引種植物成為外來入侵物種,造成了較大的危害。另外,在引進外來植物時,要進行充分的生態(tài)安全評估和執(zhí)行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因引進植物而導致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更加可怕,比如椰心葉甲、螺旋粉虱等,不僅給農業(yè)種植帶來巨大的損害,還對海南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帶來威脅。
“綠化寶島”鄉(xiāng)土樹種應唱主角
針對“綠化寶島”大行動,楊小波提出,要讓海南本土樹種唱主角,無論是林業(yè)的綠化,還是城市園林的綠化,都應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
楊小波說,海南面積不大,但由于獨特的島嶼條件和氣候特征,不同市縣的鄉(xiāng)土植物各有特色,比如,東方、昌江等西部市縣木棉樹處處可見,而文昌、瓊海等地老百姓就特別鐘愛椰子樹,定安等市縣重陽木生長得很好。因此,在綠化時選擇鄉(xiāng)土樹種,也應充分尊重本地特色和群眾的意愿。
更重要的是,政府作為管理者和“綠化寶島”的主體,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貪圖方便或者急功近利,盲目地引進外來植物,要加強對海南鄉(xiāng)土樹種的研究,從鄉(xiāng)土樹種的生態(tài)習性、病蟲害防治、良種良苗選育、遺傳特性等等,開展深入研究,進行了解,從海南龐大的鄉(xiāng)土樹種資源庫中,為社會列出一份“綠化寶島”的鄉(xiāng)土樹種名錄。
楊小波還建議,政府要引導企業(yè)重視鄉(xiāng)土樹種的培育和種植,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比如將苗圃規(guī)劃作為城市綠化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等,引導苗圃經營者調整育苗計劃,多培育鄉(xiāng)土樹種苗木,以滿足“綠化寶島”大行動對苗木的大規(guī)模需求。 玫瑰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