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我們村變化這么大,靠的就是苗木產業(yè)的遞進發(fā)展。”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敬云說。
河渠散地能生金
1997年,張敬云當上了小弟八村黨支部書記。當時,該村不僅環(huán)境臟亂差,而且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事件特別多,村干部無力進行管理。張敬云認為,出現這些現象,根子在于窮。只有發(fā)展富民產業(yè),才能治窮、治亂?稍趺粗赂荒?張敬云一直在思索。一天,他走到村南荒廢的河渠邊,看到有人在岸邊栽樹,心里靈光一閃:能不能把閑置的河渠利用起來?他把想法跟幾位村干部說了說,大家一致贊同。
隨后,張敬云購置了3600棵楊樹苗,帶領黨員、干部在河渠邊種下。沒想到,第二年就有幾家買主兒找上門,要當成種苗買走。一算賬,一棵樹一年漲了3塊錢,3600棵樹賺了1萬多。張敬云喜出望外,決定發(fā)展苗木產業(yè)帶領群眾致富。
由于河渠地面積有限,張敬云又盯上了村里閑置的宅基地和村周圍窯坑。從治理空心村入手,按照“框死村界、一戶一宅、超占收回、宅田掛鉤、股份運作”的治理思路,拆除并收回閑置宅基地176片,填平村邊20多座窯坑,造地200多畝,村干部每人認領500棵樹苗,植樹14500棵。村民也紛紛行動起來,首期種樹3萬余棵。
沒過幾年,村莊四周、房前屋后、溝渠路邊全部覆蓋上了綠蔭,苗木種植面積達到了800多畝,既美觀了村貌,又獲得了經濟效益。
規(guī)模經營壯產業(yè)
閑置土地生了金,小弟八村不再滿足于零散的植樹經營,開始走集約化、產業(yè)化經營。
張敬云在山東、保定等地考察時發(fā)現,建苗圃、賣種苗能獲取更大收益,于是成立了振興園藝苗木公司,帶領全村黨員在集體土地上建起了120畝苗圃種植基地。這些苗木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供不應求。
近幾年,該村還通過土地流轉擴大苗木種植面積,村民不僅能領到高于市場價的土地租金,青壯年還可到外地穩(wěn)定務工。目前,該村長期在外打工的青壯年達400多人,每年勞務總收入近1000萬元。
如今,小弟八村的苗圃種植基地已發(fā)展到近千畝,培育苗木36種,引進黃金槐、蜀檜、無球法桐、雪松等觀賞樹30種。同時,發(fā)展片林700畝、林網500畝,共植樹16萬棵,人均140棵。2008年,上千株黃金槐、毛白楊、金絲柳等樹種走進了北京奧運場館。
鄉(xiāng)村旅游富農家
2010年以來,僅苗木產業(yè)一項,村集體年收入240多萬元。小弟八村有了經濟實力后,先后投資630余萬元,硬化街道、環(huán)村路、田間道路28公里,建成了聯辦小學、標準化幼兒園、衛(wèi)生所和幸福養(yǎng)老院。同時投資30多萬元建設了文體活動室、健身房、圖書室,并利用農科教聯盟基站,采取現場授課、網絡互動、空中課堂等多種形式加強新農民培訓。
除用于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外,該村以每戶補助2萬元的標準鼓勵村民統一建設新民居。兩層別墅式新民居,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樣式新穎,使群眾居住條件發(fā)生了質的飛躍。
目前,小弟八村又發(fā)展了570畝果樹。“通過發(fā)展采摘游、護村河垂釣、農家樂,吸引城里人來休閑度假,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張敬云說。